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
- 信息行为
- 信息行为是行为主体为了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而查询和利用信息的行为,是行为主体受到外界作用刺激而表现出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 用户的信息行为受用户主体的工作和外在信息所激励,是一种与需求相联系的信息目标活动,处于某种状态的用户,在各种因素(自然,社会,个体)的作用下必然产生信息需求,继而产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认知行为,用户信息行为产生的速度,强度和其他质量指标不仅受外部条件,而且直接由用户的心理状态和信息素质决定
- 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往往又是从由需求引起的,因此需求是行为的主动力,人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的满足
- 行为对心理和需求具有直接映射作用,信息行为研究是信息需求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信息搜寻=信息需求+信息行为
- 信息行为的要素
- 行为主体
- 行为主体是从事信息活动的主体,包括内在心理环境,社会背景,知识背景,信息行为经验等,群体性/团体性
- 行为动机
- 信息行为是为满足信息需求的有目的的行为,行为动机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包括社交动机/娱乐动机/提升个人地位动机/信息搜寻动机等,动机的来源是复杂的,有本能说/驱向说/诱因说
- 信息情境
- 信息情境是指用户在信息行为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状态的综合,情境作为一种整合性的特征,包含多个因素,包括:任务,时空,个体,社会,环境等
- 信息渠道
- 信息行为借助各种符号,媒介,行为渠道不断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深化拓宽研究领域,跨界,跨媒体,跨屏,跨平台等催生出新的信息行为
- 信息行为的特征
- 信息行为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因而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
- 信息行为由信息心理活动决定,因而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信息行为心理-行为规律
- 信息行为始终伴随着人的主体工作而发生,研究信息行为应与研究主体工作行为相结合
- 信息行为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主动行为,对人的信息行为可以从总体上控制和优化
- 信息行为的特点
- 目的性
- 经济性
- 人们的信息行为呈现一定的特点,即总是倾向于减少行为步骤,最大化利益,用户总是在预期成本与所需信息的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 习惯性
- 行为选择具有重复性,稳定性的偏好。用户在行为起点,操作,工具与行为方式上存在经常性的,连贯的,相对固定的选择倾向。
信息需求
- 信息需求是一种不满足感和求足感,是用户隐蔽的内心活动,大多数时候,信息需求并没有转换为要求
- 用户信息需求是发展变化的
- 总体需求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 人们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需要从事各种活动,从事各种活动,需要获取各种信息,人的信息需求来源于总体需求,以其活动作为中介
- 关系为,(生理,安全,社交,尊敬,实现)基本需求-活动-信息需求(社会,自然)
- 基本需求不等于信息需求(需要有信息的情境特征),但是基本需求引发生活中的信息需求,职业工作中的信息需求,社会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 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
- 用户信息需求的静态规律
- 用户信息需求的分布规律
- 用户角度,其需求按载体(或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
- 信息源角度,需求它的用户结构与分布
- 信息需求量与产生量的对应关系
- 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产生与需求总是存在某种平衡,如果i产是某一时期,信息的总产生量,i需是同一时期所有用户的总需求量,有以下公式i需=k*i产,其中k为需求系数
- 用户信息需求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 穆斯定律
- 穆斯在研究用户利用信息系统时发现,对于一个信息系统来说,如果用户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将不会得到利用
- 穆斯的这一个基本理论不仅适用于信息检索行为,还更广范围地表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则,即如果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用户将会放弃这一信息需求
- 最小努力法则
- 1949年,齐普夫《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法则——人类生态学引论》
- 人的社会活动总是受到最小努力法则的支配,即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 人的信息需求是由于实践活动产生的,在通过实践活动的需要确定信息的需求量后,人们总是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使得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
- 马太效应
- 信息需求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即为数不多的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愈来愈超过平均水平,这部分用户在行为上体现于力图占用更多更新的信息资料,在信息资料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必定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就是信息需求中的马太效应
- 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态规律
- 用户信息需求的增长规律
- 对于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探究,不同科学家给出了精妙的研究,提出了文献信息增长的指数增长规律和逻辑增长规律等经验定律,由于信息的需求量与产生量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文献信息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需求的增长
- 用户所需信息内容的变化规律
-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阶段性的
- 任何信息用户的工作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工作的阶段性决定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阶段性
- 用户的信息需求随其知识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 用户的知识结构是决定其信息需求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提供给用户的信息需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
- 用户的信息需求趋向综合化和专门化
- 随着科学技术的微分化与积分化,迅速改变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所需的信息趋向综合化与专门化
信息注意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某些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控制心理活动,使得认知的信息的映象更加清晰,用户作为主体,在吸收信息需保持注意。
- 信息注意的类型
- 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先目的,不需要意志来注意的注意,其一般是外部刺激使得用户不由自主地将感受活动朝向刺激物,以求了解,在生理机制中,这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
-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 客观因素
- 刺激的强度
- 刺激的对比
-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 刺激的异常反应
- 主观因素
- 对刺激的兴趣,爱好,需求,个体当时的情绪,个体的精神状态等
- 有意注意
- 有预先目的的,必要时需要用意志进行注意的注意称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有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有意注意受意志的调节和支配
-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方式
- 有意后注意
- 在从事某一职业工作的过程中,对与某些职业性兴趣,可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培养形成,这需要意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主体对这些方面呢形成了职业心理习惯,这时候就不需要意志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就是有意后注意,对于用户的信息注意,信息意识的培养是职业信息有意后注意的重要问题。
- 用户的信息意识专指信息使用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应
- 品质指标
用户个体的能力
- 用户个体信息能力与能力结构
- 用户个体能力时影响其个性信息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高低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
- 信息活动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要求用户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观察,记忆,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 能力高的人效果好时因为他们的心理综合特征和活动匹配
- 信息能力的测度
- 信息的感知能力
- 记忆,想象,思维能力
- 语言和动作动力
- 在专业工作中的创造力
- 用户创造力的高低是决定他们信息利用心理及行为的基本因素
- 其他综合能力
- 用户信息能力的差异表现
- 能力类型的不同
- 个别类型的差异表现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能力结合力求吸收相同的信息(运动记忆,感觉记忆,逻辑记忆)
- 从表现形式上看,完成同一种活动,取得同样的成绩,不同的人可能选取不同的途径或者不同的能力结合
- 能力水平的不同
- 人的一切活动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能力水平,能力的发展是各项心理特征在活动中的完善结合
- 从总体来看,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别,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能力展现的早晚问题
- 能力的发展体现在智力发展的早晚上,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挥的要素
- 先天自然素质要素
- 环境要素
- 教育要素
- 实践要素
- 其他个性心理特征
用户团体信息心理的研究
- 用户团体信息心理分析
- 用户团体心理特征表现
- 团体信息感知
- 团体用户中的任何个体对某一信息的感知即代表了团体对该信息的感知,如团体中两个或两个提上的个体对某一信息产生了感知,则集体信息感知为其自然作用的结果
- 团体信息注意
- 团体用户对信息的注意是团体中个体对信息注意的心理结果,其强度取决于个体注意强度及团体的组织结构
- 团体思维
- 团体思维是通过个体思维和个体之间的思维交流体现的,他是团体中所有个体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
- 团体情绪,情感,态度
- 团体的情绪和情感是整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受团体中个体对客观世界态度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个体分散趋向
- 团体智能
- 用户的团体智能表现为团体的智能结构,并不是所有个体智能的简单结合
- 团体士气
- 团体士气在心理上表现为团体气质的作用,是团体中个体的心境,气质,性格的综合体现
- 团体作风
- 团体中个体的心理状态特殊性
- 团体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特殊性,与自由个体心理状态不同
- 个体之间的意志沟通心理
- 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心理
- 个体依赖心理
- 决策的分权化心理
- 个体制约心理
- 个体在团体中的精神状态
- 个体在团体中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心理,这种心理影响用户个体的精神状态
- 用户团体心理差异分析
- 影响用户的因素
- 独立变量
- 中间变量
- 团体的心理过程
- 团体士气
- 团体作风
- 团体中个体的关系
- 个体在团体中能力的发挥
- 从属变量
- 用户团体心理差异分析
- 在用户团体中,不同类型的职业和工作导致不同用户团体具有不同 的信息心理特征,不同的信息心理特征决定各种用户团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
- 影响团体心理的因素
- 用户信息心理-行为规律
- 信息刺激用户的感觉和直觉,进而通过认识意识促进用户信息需求的产生,信息需求驱动信息行为
- 信息用户本身的自适应控制表现在他们的信息习惯性决策过程中,图表明,用户的意识,动机,经验以及他们对任务,环境,信息成果和信息服务的认识,态度等一直制约着他们的信息行为,决定着信息活动的决策
-

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
- 信息获取行为是信息利用的前提,研究和掌握不仅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需要,而且是优化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需要
- 用户获取的途径
- 不通过任何信息服务或系统获取信息
- 借助信息机构或人员提供的服务获取信息
- 通过技术手段直接使用信息查询工具获得信息
- 获取信息的原则
- 主观信息意识
- 用户意识到信息对科研,生产等意义重大,必要性,将主观愿望转换为信息行为,要注意的是这一因素不足以使用户将所有行为转换,用户的知识局限和意识片面
- 客观工作需求
- 易用性
- 经济性
- 准确性
- 采用任意方法获取的信息必须准确,详尽,对来源可靠性进行分析
- 新颖性
- 获取信息过程中的阻碍及解决方法
- 用户所处部门的组织结构阻碍
- 组织信息交流机制与组织机构存在某种对应关系,组织内部的信息传播与汇集按照组织结构展开
- 合理组织机构促进用户的纵向横向交流,组织结构“信息化”
- 信息源阻碍
- 信息源分散
- 信息孤岛,组织内部信息只在部分流通
- 语言不通
- 信息源与信息交流方式不协调
- 组织用户获得信息过程中,将信息源开发管理与信息交流纳入一个系统中考虑
- 信息载体阻碍
- 某些信息由多种形式,许多价值高的信息载体形式单调,甚至有些是口头的,导致交流效率不高
- 用户单位对利用较多信息进行多种转换处理,信息搜集整理后进行二次开发
- 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阻碍
- 关系到是否及时,是否失真,利用的效果
- 用户所在部门的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采用与部门管理方式与技术实力等因素有关,可立足实际寻求最合适的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
- 用户信息意识与素养阻碍
- 社会的信息意识是组成社会的所有成员对信息的意识化倾向,素质是科技,文化等方面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社会素质,整体上影响,关系信息获取全过程
- 从优化全社会的信息形态着手,强化用户参与
- 社会的信息网络及服务阻碍
- 网络的交互的非对称与不平衡使得用户获取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阻碍
- 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开展,在保证用户安全与网络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完善其交流渠道,实现信息获取的全方位和开放化
- 从总体上完善服务结构,推进社会网络服务的开展和面向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在社会网络环境下构建交互获取服务体系
用户信息接受行为
- 理性行为理论
- (行为信念-行为态度,规范信念-主观规范)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行为
- 计划行为理论
- (行为信念-行为态度,规范信念-主观规范,控制信念-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行为
- 技术接受模型
- 外部因素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意愿性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进而影响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行为
- 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
- 效益预期,付出期望,社群影响与配合情况影响用户意向,进而影响行为。其中性别影响(效果,付出,社会),年龄影响(效益,付出,社群,配合),经验影响(付出,社群和配合),自愿影响社群